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陈太尉宫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01-27 11:54 历史版本1 5372 7 0 修正错误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陈太尉宫

一,建筑名称:太尉宫

二、建筑创建:

  唐乾符三年(西元876),河南光州固始县华岳村灵潭境贡士陈苏随王审知入闽,至新丰里曹峰(现中房乡)居住,五代后梁开平三年(西元909年)建陈氏宗祠。陈苏去世后,乡人感其德,于祠内立像奉祀,改名“高行先生祠”。
  宋嘉定二年(西元1209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扩建祠庙;
  嘉熙三年(西元1239年),加封陈苏“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抗金战死沙场,因功敕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亭于宫,并再次扩建,改名“陈太尉宫”。(陈苏此次加封,是否有陈庆战功的因素,待考)

三、建筑衍变:

  明万历间(西元1573-1620年),改建北配殿。
  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改建南配殿。
  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改建戏台门楼。
  1985年陈太尉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建筑形态:

  陈太尉宫位于中房镇以南的乾溪村,坐西向东,偏南十度,由正殿、南北配殿、戏台、门楼等组成,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宫外建筑物有大道、门亭、旗碣、宫埕等五地1800平方米,合计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宋、明、清三朝风格于一体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前殿由门楼、戏台组成。大门结构独特,面阔五间,据记载是清咸丰年间所建,正间为门廊,廊左右砌八字屏墙,门廊上方由斗拱组成藻井,廊前檐下为七层如意斗拱连叠,上承歇山顶屋盖,翼角翚飞,古朴大方。门两侧石柱上嵌着一幅对联:“神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斗里显威灵”。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与门楼连为一体,飞翼高翘,上有八角形藻井,沿口嵌着花鸟等图案的雕板。戏台中间平时是过道,演戏时将木板铺设对道之上。戏台两侧有包厢,与南北配殿相连。
  南北配殿均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单檐歇山顶,由20根梭形柱支撑抬梁式梁架,明间上方六角形藻井以斗拱装饰,雀替刻卷草云纹。其中南配殿瓜柱、斗拱等处雕刻的花纹更为精细繁缛。
  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10米),进深五间(21.22米),其中明间间阔6.80米,木构架中保留有早期构件。据现状分析,抬梁式构架的原构,进深应为四间八架椽,南宋扩建时将后金柱位置后移,并向后扩展一间二椽,改为十椽屋,梁架随之变动,屋脊也相应抬高;清代扩建时,又于殿前加建轩廊一间,构成现状。36根梭形柱硕大、齐平。拱头卷杀无瓣。柱头不施普柏枋,阙额出头,垂直搭交,且垂直平截。垂拱素枋重复叠置。尤其是大屋架采取以山面横架铺作支撑架两道大额枋,不用内柱,其上再安重拱分别支承前后两中平椽缝上的梁架的做法,中结方形藻井,层叠有致,别具一格。阙额、额栿、乳栿、四椽栿及平梁,截面近圆形,几乎是采用原木搭建,为宋代福建地方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
 

大门 来自罗源人大网大门 来自罗源人大网

 

戏台 来自到到网戏台 来自到到网

南配殿 来自到到网南配殿 来自到到网

正殿 来自网途旅游网正殿 来自网途旅游网

廊庑 来自到到网廊庑 来自到到网

构架 来自到到网构架 来自到到网
藻井 来自到到网藻井 来自到到网
 

五、相关资料:

1、陈太尉宫选址的传说:
  陈太尉宫大门上镌刻一副对联:“神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斗里显威灵”,传说两位陈公列入仙邦后,人间尚无一个像样的神殿供后人膜拜,中房镇乾溪居的一位商贾自荐为建宫头人,因择地一时难定。陈公便托梦曰:“赠汝三棵小松,分别倒插中房居、乾溪居及现在的宫址上,松能活者建民居佳,枯萎者则建宫也!”故有“虬松倒插”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