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程埔头石岩路1号(聚和路、石岩路口)。民国四年(1915年),福建辛亥革命元老程拱宸在程埔头拓地一亩有余,拟建宇园。后因故延迟至十四年(1925年)才开始营建,并于次年建成。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近代西式洋房,东南部有突出的角楼。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为其奠基,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刘通手书“宇园”二字。2006年,仓山区在实施“程埔头旧屋区改造工程”的过程中,将宇园列入拆迁对象。在对峙一年多后,2007年11月,宇园最终被拆除。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两座建筑进行了测绘,并在2010年“异地重建”于时代中学附近。[阅读全文:]
摘要: 宇园曾位于仓山区程埔头石岩路1号(聚和路、石岩路口)。民国四年(1915年),福建辛亥革命元老程拱宸在程埔头拓地一亩有余,拟建宇园。后因故延迟至十四年(1925年)才开始营建,并于次年建成。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近代西式洋房,东南部有突出的角楼。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为其奠基,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刘通手书“宇园”二字。2006年,仓山区在实施“程埔头旧屋区改造工程”的过程中,将宇园列入拆迁对象。在对峙一年多后,2007年11月,宇园最终被拆除。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两座建筑进行了测绘,并在2010年“异地重建”于时代中学附近,但没有使用任何的旧材料。[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聚和路15号(原聚和路3号),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传为德国领事馆工作人员的住所,故名。约建于1910-1930年间。2007年11月在程埔头拆迁中被拆除,2010年在附近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原德园建筑曾位于仓山聚和路15号(原聚和路3号),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2007年11月在程埔头拆迁中被拆除。2010年在现址按照原来的样式新建,但没有使用任何的旧材料。[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现仓山区乐群路“红军园”内。清咸丰五年(1855)英国向本地人租下天安山双江台土地,咸丰十年(1860)又续约。领事馆建筑群,包括领事官邸(已毁)、公馆及助理宿舍(存一楼及基座)、乐群楼(现存)、马厩(已毁)、雇员宿舍(已毁)。本词条所述内容为已拆毁的领事住宅。老照片中常见的英国领事馆系领事官邸,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并于同治六年(1867)重建,次年竣工。[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6号,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浪漫主义风格,一层有柱廊。中央开间圆拱窗,两侧六角楼尖拱窗,形态优美。据传曾作为比利时领事馆,后为高氏民居、居委会。2005年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6号,与附近的振庐、清河庐、东山别墅等同一时期开发。原为谢为霖(冰心堂哥)产业,1930年代由林氏家族购得。主体建筑占地214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朴素英式风格的花园别墅。建筑青砖砌筑,四个立面均做砖砌拱门,但窗则采用平过梁、不发券。建筑平面呈L型,东南侧带有小入口院落;西南侧原也为院落,现已被搭盖。根据居民回忆,建筑原院落大门在马路中间,后因拓宽道路而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9号、福州第二电器厂厂区内,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根据1949年历史地图,名为“卧云山馆”。主体建筑正入口朝西,一、二层设有外廊,立柱间做尖券、略带哥特风味。左边第一开间带有八角形塔楼。据居民回忆,原主人为民国时期福建省财政厅长、吴姓,但查阅《金融志》等相关资料,并未找到吴姓财政厅长,存疑。1949年后,先归福建省手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所有;文化大革命后为福州第二电器厂使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