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麦园路48号位于仓山区麦园路商铺群的最西头,为三层砖木结构、朴素的英式建筑,除拱窗发券外,几无装饰。建筑原主人石东壁,为旅居印尼的著名华侨,经营肥田粉生意,曾任福州市归国华侨联谊会副主任。[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14号(公园路西侧),为朴素的七间排建筑,二层砖木结构。从建筑形制推测,可能为民国时期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主人陈氏,印尼华侨。[阅读全文:]
摘要: [仓前街道麦园路·清宣统三年(1911)]此地原名“大帽(太茂)山”,清咸丰末年(1861),被盗卖给英国人建房,经上诉官府收回乡人种麦,故称“麦园顶”。1911年,桥南社体育会在此以体育活动为名,组织进步浓重、青年工人、职员200余人,由同盟会冯秀山为教练,秘密军事训练。从中选拔组成学生队,在后来的光复福州起义中,组成炸弹队,攻打城内清军据点。旧址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进步路16号(现时代中学院内),由福州的德商禅臣洋行(Siemssen & Krohn)创建,为近代福建最早的一座西式花园,也是仓前山居留区内外侨创建的唯一公园。园中引种了世界各地的奇花名木,建有西式园林小品(包括喷泉水池、玻璃花房等)。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禅臣花园作为敌产被北洋政府没收,后又发还;1939年,福建省政府在禅臣花园旧址创办福建省自然科学研究所,次年改称福建省研究院。1949年后,由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使用;2006年,租予时代中学作为校园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仓前街道万春巷14号·清代晚期]英国商人所建,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南向北。有砖木结构和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和1座。[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原三一学校)内,建于1919年,系三一学校部分校友(教师)为纪念第一任校长、英国传教士万拔文(W.S.Pakenham-Walsh)发起兴建,1925年建成。仓山区级文保单位。思万楼为塔式建筑,立面造型呈中世纪罗马风风格。塔楼红砖砌筑,高三层,底层面积较大,二三层缩小,二、三层间有带中世纪城堡碉楼意味的出挑,但出挑非常小,实际上已经退化成装饰性的线脚;塔楼顶层粉刷成白色,顶部女儿墙造型也微带城垛口的意味。塔楼座南朝北,正对学校大门,占地25平方米,高约18米左右,楼顶层悬挂大钟,是爱尔兰都伯林威尔逊公园基督堂所赠,钟为紫铜铸成,直径约1.00米,高1.30米左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立新路35号(旧金峰里4号),建于民国时期,为“芝园”的一部分。芝园原主人黄高泽,系观井路“诊寿堂”西药房掌柜,其经营药房、牛奶厂致富后在此建两幢砖木结构房屋,本建筑为较早建的一幢。1938年由曾秉熙医生购入,开设诊所。后其中一半(现立新路35-1号)由曾氏售予印尼华侨倪氏。建筑有较大改建,已不复旧貌。[阅读全文:]
摘要: 建于1946年,为三层砖混结构西式楼房,风格朴素,除每层腰线外几无装饰。原为基督教卫理公会年议会办事地点,现为福建省基督教两会(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福建省基督教协会)所在。[阅读全文:]
摘要: 原为英商天祥洋行商人M. Woodley(1857-1917)所建,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式洋房。现已不存,今为居安里8号。[阅读全文:]
摘要: 原名“二楼”、“必翰楼”,曾位于公园路39号福州外国语学校内,1949年后被拆毁。二层砖木结构券廊式建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