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鼓楼区杨桥西路祭酒岭,原为美以美会等创办的“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教学楼之一,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抗战胜利后重建。建国后经过院校调整、合并,改称福州农业职业学校;1958年福州农业职业学校划归福建农学院、从此迁出,本建筑之后一直为部队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东牙巷萨宅,旧门牌号先后为33号、9号,是雁门萨氏在福州城内的主要居所之一,由萨氏入闽第十五世孙萨承钰在光绪年间购入并翻修。其主体建筑是两进两花厅,后又买进隔壁的三进厅堂及朝向妙巷的两进房。现已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中山路23号中山大院内,原为明、清贡院“至公堂”旧址,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福建咨议局大楼。193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来闽,改名为“中山堂”。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欧冶池在福州市区北部,鼓屏路东,旧福建省财政厅大院内。相传为春秋时期著名冶炼家欧冶子铸剑处,故名。一称剑池。池旁有冶山和剑池后等古迹。[阅读全文:]
摘要: 民国福建省政府,位于省府路1号,为宋代以来福建省官署所在地。此地宋代为提刑司署,元代为肃廉访司署,明代为福建提刑按察司署,清代闽浙总督署移来,故旧称“督署”。民国时此地成为福建督军衙门,后定为省政府。[阅读全文:]
摘要: 铁佛称“阿弥陀佛”,外表披泥贴金,高5.3米,宽4米,下承石座。螺髻,身披袈裟,敞胸、含口、隆额,眉目慈祥,两耳垂肩,叠掌盘坐于宝莲之上,法相肃穆庄严。[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五一广场南侧。1972年建成灯光球场,1975年10月建成室内球场,成为体育馆。21世纪初拆除,福建省体育馆迁往五四北省体育中心,五一广场原址建设福建大剧院。[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塔巷西段北侧28、30号,系民国初李厚基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王麒住宅,前身为清代的汀州会馆。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武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城直街33号、冶山山麓、冶山中井东侧,建于清代。据说曾居住过一姓武的同治年间的道台。民居坐北朝南,平面为狭长的凸字形,共计三进。[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