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建筑百科 - 回溯千载历史,重建福州记忆 >> 迥龙桥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12-26 22:35 历史版本2 26711 0 0 修正错误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迥龙桥

 又名飞盖桥、沈公桥,位于福州市郊亭江乡闽安邢港上,建于唐代,宋郑性之修,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重修,民国11年(1922年)再修。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四墩,五孔,不等跨。全长65米,宽4.64米。桥墩呈船形,栏柱柱顶刻宝奁、海兽等均系唐代原构件,另刻有狮子戏球等为明代构件。柱上有“丙寅暮春立,陈炉捐拜石一块,拱石二条……”等题字。桥北端有跨街桥头亭,亭间有碑3通,桥北连圣王庙,南端有玄帝亭,内立宋碑1通,清碑1通。宋碑榜书“飞盖桥”款识:“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长乐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九百户,食实封六百户郑性之书。文林郎、特差监福州闽安镇兼烟火公事口口口口”清碑榜书“沈公桥”,旁款:“康熙岁次丁已仲夏吉旦,江右闽安镇沐恩合北里、琅崎、壶江各墩士民同立。”楷书。又一清碑,额横书:“沈公桥”碑文:“闽安之迥龙桥造唐季,宋丞相郑公捐俸重修,以飞盖桥名。我朝康熙丁巳年协镇沈公以桥久倾圯,慨然捐修,军民感德,遂更名沈公桥,立碑以志遗爱。嘉庆间里人郑殷富复倡修建,道光己未年桥复圯,镇之绅耆聚议重修。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

 

福州市闽安村迥龙桥碑刻考释

高健斌(福建博物院  福建福州  35000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迥龙桥座落于福州市马尾区闽安村。在其桥头南、北侧现共立有六块石碑,桥南侧两块石碑分别为“飞盖桥”碑及“(康熙)沈公桥”碑;桥北侧两块石碑为“(道光)沈公桥”碑,另两块石碑为“民国尊王庙”碑(这些石碑的原始位置不详,本文所言位置为现存位置,碑名为本人自拟)。

这些石碑中,前四块因为与迥龙桥的历史相关,近年来,多次在相关论述中被提及,但未见细致分析。故不揣冒昧,详考于下,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飞盖桥碑及考释

碑文内容如下(图一):

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长乐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九百户食实封陆佰户郑性之书

飞盖桥

文林郎特差监福州闽安镇兼烟火公事督察

相关考释如下:

1、此碑书写者郑性之的官衔,“观文殿学士”是其致仕时所授,从未见异议。但对于郑性之“通议大夫”这一官衔,两份郑性之同时代人所撰写的文献史料,《三山志》中称“官通议大夫。引年,拜观文殿学士,休致于家”[1]也就是说通议大夫为郑性之致仕前的官衔;刘克庄的《毅斋郑观文神道碑》称“除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致仕”[2],也就是说观文殿学士和通议大夫都是致仕时授与的。

要解决此纷争,最有力的证据当然是郑性之自己提供的史料。就笔者所见,郑性之自书致仕官衔的材料有两处。其一是1990年3月,福州茶园山许峻墓中出土“宋孺人陈氏墓志铭”。上刻“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致仕长乐郡开国囗囗囗玖佰户食实封陆佰户郑性之撰并书”,[3]另一处就是本碑。前者直书”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致仕“,本碑亦是“观文殿学士”与“通议大夫”并称,故刘说为确。碑中显示郑性之的爵名“长乐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九百户”,食实封“陆佰户”,由于宋孺人陈氏墓志在出土前遭破坏,有缺文,本碑为郑性之致仕官衔最完整的一份。[4]因此,此碑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郑性之的生平史实,有一定价值。

2.碑中郑性之自称“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可知此碑书写时间在其致仕以后。郑性之于宝祐三年(1255)去世,去世时“年八十四岁”。其致仕时“年甫七十”[5]推算应该是淳佑元年(1241)。因此“飞盖桥”碑的始立年代,应该是在公元1241年至1255年间。

3、就此碑文字本身分析,这是一座名为“飞盖桥”的桥梁碑。这里有两种可能。第一,这座桥本身就叫飞盖桥,和迥龙桥无关。具体来说就是,当时闽安镇要么只有一座桥,但这座桥叫飞盖桥,不叫迥龙桥;要么有两座桥,一座叫飞盖桥,一座叫迥龙桥。第二,飞盖桥就是迥龙桥,飞盖桥是他的别称。

从此碑发现于迥龙桥附近,及自明以来的地方志均只提及此地有一座迥龙桥的情况来看,此“飞盖桥”为南宋淳祐至宝佑年间迥龙桥别称的可能性最大。如此说不误,则“飞盖桥”碑在目前所发现的涉及迥龙桥的史料中年代最早,地位相当重要。

二、(康熙)沈公桥碑及考释

碑额(图二):

惠德留思

碑文:

康熙岁次丁巳仲夏吉旦

沈公桥

沐恩  江右闽安镇  合北里  琅琦壶江澳  各墩士民仝立

相关考释如下:

1.从“惠德留思”可知,此碑为“去思碑”性质。从碑文内容看,是江右里、闽安镇、合北里、琅琦、壶江等处各墩士民为一位离任的沈姓官员而立。从碑文“沈公桥”可知,修造桥梁是这位沈姓官员的德政之一。从“沐恩”两字可以推断,江右里、闽安镇、合北里、琅琦、壶江这些地方属这位沈姓官员的管辖范围内,符合这一条件的官员,基本可以肯定是闽安协副将。

2.关于江右里、闽安镇、合北里、琅琦、壶江与沈公桥的相对位置,可参看乾隆年间《福州府志》所附“闽县疆域图”(图三)。从图中所标示“沈公桥”的位置,可肯定“沈公桥”就是迥龙桥。

3、此碑中所言“沈公”,《闽安镇志》认为是“沈河清”[6]。不确。沈河清,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初五日,由参将奏准升署闽安协副将,但尚未送部引见。[7]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十五日带领引见奉谕旨准其升署福建闽安协外海水师副将,道光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奉谕旨沈河清著实授福建闽安协水师副将[8]与本碑所记时间不符。至于此处“沈公”的具体姓名,因耿精忠之乱造成的福建地区档案散失,本人虽遍查史料,尚未能查获,只能留俟后来高明。

三、(道光)沈公桥碑及考释

道光沈公桥碑,共有两块。本文仅选择其中一块加以介绍。另一块纯粹是捐款人名,限于篇幅,从略。

碑额(图四):

沈公桥

碑阳:

闽安之迥龙桥肇造于唐季,宋丞相郑公捐俸重修,以飞盖名。至我朝康熙丁巳年,协镇沈公以桥久倾圯(按:原文如此,当作“圮”),慨然捐修,军民感德,遂更名沈公桥,立碑以志遗爱。嘉庆间,里人郑代富复倡修。迄道光乙未夏间,桥复圯(按:原文如此,当作“圮”),镇之绅耆聚议重修。念前此工程未固,欲加工修造以垂永远。惟恐所费不赀,力有未逮,于是劝募两营官兵暨绅衿士庶捐俸捐资,重加修葺,于己亥荔夏兴工,至冬而桥成,阅年半载,计费千金。从此利济行人,永无病涉,厥功岂尠小哉。爰是勒石书名,以志义举云。

闽安协镇府江 印 继芸捐银弍十两    提左副总府谢 印 国标捐银弍十两  南左副总府任 印 经猷捐银弍十两  闽右都阃府丁 印 得富捐银一十两  闽左都阃府陈 印 洸潮捐银    闽右中军府颜 印 高飞捐银一十两    闽左中军府颜 印 鸣亮捐银五十两    

信官刘 印 大典捐银弍十两    陈辅国八两    吴鲲七两    陈世诏六两    陈乔柏  颜鸣凤  马骏彪  江化良各伍两    赵炳清三两    刘朝清  张飞魁各一两    

闽安左右两营军士共捐纹银一百两正    闽海关图记张敏  陶禄共捐银弍十五两

王允文  同钦堂各廿五两    陈克焜  林庆顺  王超元各弍十两    连壶帮  程陞铺  郑日永  王贞庆各十五两    潘茂著十弍两    步玉堂  福房  寿房  康房  赵伦  何天聪  陈长贵  陈学诗  吴宗品  陈遂远  黄仁金  陈家全  林兴宗  郑春秀  张协雍  懋合行  裕通行  陈光华  章铺  通铺各十两    长庆堂  陈永潮各八两    张绳琏  源茂号  潮源店各六两    赵克向  郑朝燮  刘文芝  宁房 陈茂贞  林达尊  郑尔植  赵有仲  杨振芳  郑得言  王允执  蔡光林  萧圣瑞  郑基成  陈世槐  蔡宗耀  郑基森  黄守庆  李本得  林永海  陈涌泉  陈祖飞  萧顺香  陈怀昆  于仕柄  李成栋  郑朝清各五两    李万盛  杨尚志  王允志  郑连科各四两  杨志得三两五钱  余宜箴  林茂盛  叶正尚  刘忧香  陈囗  冯泗维  谢善标  阮大喜  郑克献  魏光祺  李芳统  李敬盛  调英号  黄肇忠  实声号  顺兴号各一两

道光弍拾年四月吉旦总理信官颜鸣亮劝缘绅衿郑景崇  刘文芝  陈标  林成栋  陈叶生  郑云章  陈椿    立

龙田何期鋐囗手敬书

碑侧:

嘉庆壬戌年信士  赵伦  郑代富各捐桥樑壹条    魏富  陈克焜合囗

相关考释如下:

1.“闽安之迥龙桥肇造于唐季”,这是目前可见唯一一处明确指出迥龙桥的始建年代的史料。但由于是清道光时期追述唐末史事,不知其史料来源,只能归之为“有此一说”。

2.“宋丞相郑性之捐俸重修,以飞盖名”,但据前“飞盖桥”碑相关文字及考释,只能看出“飞盖桥”这三个字,是郑性之书写的。郑性之是否参与修桥,而且还捐俸重修,也无可靠材料证明,故只能归之为有此一说。

3.碑阳文字称“嘉庆间,里人郑代富复倡修。”可由碑侧文字得到确证。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道光二十年的碑,碑侧为何会刻有嘉庆壬戌年的修桥人姓名及事迹?或许此碑本为嘉庆壬戌年碑,道光二十年再次利用?抑或是嘉庆年间修桥时,未曾立碑。至此次道光年间重修迥龙桥时,因当时捐修人赵伦、郑代富尚在,并在此次捐修之列,因此特于碑侧追述嘉庆年间修桥人名予以表彰?存疑。

4.此碑文字中提到“闽安协镇江继芸”,是当时人述当时事,可信度很高。说明江继芸担任过闽安协副将。江继芸的各种传记中均未提及他担任过闽安副将。但据清档案,道光十九年十月时,江继芸以署闽安协副将身份上报过“接护琉球国夷船”事。[9]结合本碑刻,可以确认,江继芸在道光十九年至道光二十年间担任过署闽安协副将。

5.“提左副总府谢国标”,为福建水师提督标下左营游击谢国标。“南左副总府任经猷”,为闽粤水师南澳左营游击任经猷。这两人的墓葬均在闽安村周边山头[10]

四、迥龙桥沿革小考

    关于迥龙桥的始建年代,目前见诸于各种材料中的迥龙桥介绍,都定于唐代,其缘由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没有明确说明理由,但细考其文,可知是根据(道光)沈公桥碑”得出的结论[11];另一种认为其桥栏石柱柱头“有刻宝奁、莲花、海兽等唐代原构”[12];由于笔者为桥梁史外行,因此,在此仅从文献角度来探讨迥龙桥的历史(下限到道光二十年)。

现存史料中,指出迥龙桥始建于唐代的,仅(道光)沈公桥碑“碑文中提及。如前文所述,这种追述千年前往事的孤证,笔者认为不可全信。

宋代史料,包括现存最早的福州地方志书《三山志》中均未出现“迥龙桥”三字。仅发现一块南宋淳佑至宝佑年间的“飞盖桥”碑,说明此时对飞盖桥进行过修造。亦如前文所述,笔者以为此“飞盖桥”为迥龙桥别称的可能性较大。

元代史料阙如。有明一代,就笔者翻检的多部方志中都出现了“迥龙桥”的名称。但同时必须指出,所有的方志中都没有迥龙桥即飞盖桥或别名飞盖桥的说[13]

清代康熙丁巳(1677),一位沈姓官员(推测应即闽安副将)对修迥龙桥作出了贡献,因此,当地百姓将迥龙桥改名沈公桥。但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修的《福建通志》中,仅见迥龙桥之名,未见“沈公桥”之称[14]。在(乾隆)《福州府志》正文中,亦只标“迥龙桥”之名,但在其卷首所载“闽县疆域图”中标有“沈公桥”。其后,嘉庆壬戌年(1802),里人郑代富倡议,对迥龙桥进行了一次修复。道光乙未年(1835),迥龙桥复圮,于是经过乡绅耆老的倡议,并经劝募闽安镇左右营官兵及当地商铺、百姓共同捐资,于道光己亥(1839)农历六月动工修建,当年冬天完工。

 

注解:

[1]《三山志》,431页。

[2]《毅斋郑观文神道碑》,刘克庄,《全宋文》,第三三一册,154页。

[3] 《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文物》1995年第10期,31页。

[4]洪咨夔《左谏议大夫郑性之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宻院事加食邑实封制》(《平斋文集》卷第十八),《签书枢宻院事郑性之除同知枢宻院事加食邑四百户制》(《平斋文集》卷二十三)提及郑性之加食邑实封之事,但未指出其食邑及实封的确切数字。《四部丛刊续编》(41)。

梁克家著、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海风出版社,2000年,第431页。

[5]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第331册,154页。

[6]《闽安镇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2

[7]《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第一六八册,442页。邹爱莲主编,,九州出版社,2009年。

[8]《清代起居注册:道光朝》第七九册,第046199页;第八六册,第050082页,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整理馆,198511月。

[9]《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续编》,第1319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1994年。

[10]本人实地调查所得。

[11]黄荣春,《福州市郊区文物志》,16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1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下册),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13]笔者翻检的明代地方志中,最早提及迥龙桥的为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其余地方志包括(正德)《福州府志》、(万历己卯)《福州府志》和(万历癸丑)《福州府志》。

[14](康熙)《福建通志》卷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033~035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370页。

 按:本文发表于《福建文博》2012年第2期,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