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苏州桥位于闽侯县南通镇苏坂村北面,民国18年(1929年),萨镇冰募资所建。南北走向,钢筋水泥混合孤形桥。[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郊区台江乡(现区划已调整,或为晋安区岳峰镇或象园街道)浦东坡尾村。坐北向南,木结构,平面呈“凹”字形,由大厅、厢房、披榭组成,占地面积483平方米。[阅读全文:]
摘要: 闽清会馆原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州街道后田新闽街(原新闽街61号),2004至2005年新闽一带拆迁,会馆被迁建至现址(三保直街白马河畔)。[阅读全文:]
摘要: 一、建筑名称:仁寿堂二、建筑创建:民国廿七年(公元1938年)二月,为庆祝萨镇冰八十九岁寿辰,福州海军袍泽陈兆锵、省参议会议长丁超五、省府委员陈培锟等50余人捐资,购置冶山马氏宅地,修建一座两层楼房,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门埕(螺洲镇政府边),是陈宝琛(清代大儒,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贬官后回乡兴建的住所。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赐书楼,前后两进,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楼房,均面阔七间,进深三柱带前后廊,内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其后为还读楼,二层楼房,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楼下架空,楼上为陈宝琛藏书之所;东侧为晞楼,单檐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三面游廊。其南建露台为陈宝琛纳凉赏月之所。晞楼之北为北望楼,建于民国初,以示“思君”,分前后两栋,均五脊四坡顶,南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北楼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因其结构精巧,俗称“小姐楼”。北隅为沧趣楼,系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其与还读楼之间有小园林,内有铁石轩、假山、池塘、凉亭等。1983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鼓楼区中山路23号中山大院内,原为明、清贡院“至公堂”旧址,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福建咨议局大楼。193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来闽,改名为“中山堂”。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盖山镇上岐村鳌头山北麓,墓为青石、花岗石结构,坐西朝东,墓如意形,有双重护臂,三层拜台,深12米,宽8.8米,墓碑铭文为“清侯官严几道先生寿域”,碑文两侧为卷书围屏,上雕菊蝶梅雀、松鹤竹鹿等图案。转柱为两根青石盘龙柱。第二层拜台有一横屏,上刻“惟适之安”,为严复手书。墓内安放清废帝太师太傅陈宝琛撰写的墓志铭。[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聚和路15号(原聚和路3号),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传为德国领事馆工作人员的住所,故名。约建于1910-1930年间。2007年11月在程埔头拆迁中被拆除,2010年在附近重建。[阅读全文:]